时政微视频丨永恒的精神
这给可再生能源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日前报道,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僵硬笨重且低效,成其普及的拦路虎。当太阳光照射在塑料薄片上时,会被薄片上一种专门捕获太阳光的染料吸收。
目前,我们必须通过在表面完整地涂上活性太阳能电池才能获得同样的效率,与此相比,新方法的成本更低。该研究的领导者、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和工程学以及化学教授约翰罗杰斯说:最新方法或者能让更小的太阳能电池板提供更多电,或者能通过减少所需光伏材料的数量,让太阳能电池板更便宜。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得到的低成本高能效的柔性太阳能电池有望找到新的用武之地。科学家们此前就已经证明,上述方法可用于单块太阳能电池上,但他们计划制造更大块的塑料薄片,其上点缀着多个微小的太阳能电池阵列。现在,美国科学家仅使用一层纤薄的塑料将太阳光聚集在一块由砷化镓制成的太阳能电池上,就让太阳能电池的能效增加了一倍
美国曾于2011年对中国光伏产业展开双反调查,欧盟此次的利益保护,不啻再次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打击。不过,随着产业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保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日渐凸显,光伏保险的作用就是基于此才逐渐发挥出来。研发投入成为规范条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门槛。
现有的五六十家多晶硅企业,将有90%的被淘汰出局,最终形成五六个多晶硅企业集团。此外,还需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本规范条件的要求。一系列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给身处产能困境、出口渠道受挫的光伏行业带来久违的春意。按照公布的准入条件,光伏制造企业必须具有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且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
于是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在2012年下半年以及2013年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公布18个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光伏电价补贴、金融扶持光伏产业今年回暖势头明显。目前最现实的选择就只能是扶持优势企业先脱贫,这也是当前推进光伏产业整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必须之举。
为什么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产能过剩?原因很简单:准入门槛过低,许多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与条件的企业进入到了光伏行业,导致乱拼资源、乱拼政策、乱拼市场。早在去年,业内专家指出,光伏行业若要彻底走出低迷期,兼并重组、行业整合不可避免。于是,抬高行业门槛成为必须。《条件》指出,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其产品将不得享受出口退税、国内应用扶持等政策支持。
9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在结束意见征求之后正式对外发布。《条件》针对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业各环节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等多个方面划定门槛,不符合条件的光伏制造企业和项目将受到严控。但该报告的课题组同时认为,由于国内市场过快扩大,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恐将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工信部旗下研究机构赛迪智库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14年,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增长,全年产量将由今年的40GW增加至43GW,中国光伏组件有望从今年的26GW增至28GW。
今年以来,尽管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出台了多个支持光伏发电并网的文件,业内仍有研究机构认为,目前正沐浴政策阳光的光伏业未来将再陷过剩危机,行业明年形势仍不容太乐观。但是,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和产量占全球60%,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占全球40%,产能过剩明显。
在经济比较景气、市场也没有饱和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技术落后、工艺陈旧、效率低下的矛盾也就爆发了。过剩的产能我国光伏产业在走过了辉煌期后,自2008年开始逐步走向低谷,至2010年全行业出现了亏损,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并延续至2012年。
同时,由于欧美双反及全球需求趋缓,靠低价竞争占领市场的出口模式已走不下去。据工信部网站31日消息,根据《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经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核实推荐、专家复核、网上公示及现场抽检,工信部公布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共四家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这个判断得到了有力的佐证。为什么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产能过剩?原因很简单:准入门槛过低,许多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与条件的企业进入到了光伏行业,导致乱拼资源、乱拼政策、乱拼市场。过剩的产能我国光伏产业在走过了辉煌期后,自2008年开始逐步走向低谷,至2010年全行业出现了亏损,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并延续至2012年。于是,抬高行业门槛成为必须。
但是,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和产量占全球60%,多晶硅产能和产量占全球40%,产能过剩明显。目前最现实的选择就只能是扶持优势企业先脱贫,这也是当前推进光伏产业整合、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必须之举。
但该报告的课题组同时认为,由于国内市场过快扩大,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恐将面临新一轮产能过剩。《条件》指出,不符合规范条件要求的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其产品将不得享受出口退税、国内应用扶持等政策支持。
早在去年,业内专家指出,光伏行业若要彻底走出低迷期,兼并重组、行业整合不可避免。同时,由于欧美双反及全球需求趋缓,靠低价竞争占领市场的出口模式已走不下去。
在经济比较景气、市场也没有饱和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技术落后、工艺陈旧、效率低下的矛盾也就爆发了。《条件》针对光伏硅片、电池组件等制造业各环节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等多个方面划定门槛,不符合条件的光伏制造企业和项目将受到严控。制定门槛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王世江博士表示:既要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但又无法惠泽众生。今年以来,尽管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出台了多个支持光伏发电并网的文件,业内仍有研究机构认为,目前正沐浴政策阳光的光伏业未来将再陷过剩危机,行业明年形势仍不容太乐观。
其中要求,晶硅电池、晶硅电池组件年产能不低于200MWp。据工信部网站31日消息,根据《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经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核实推荐、专家复核、网上公示及现场抽检,工信部公布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第一批)共四家。
研发投入成为规范条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门槛。现有的五六十家多晶硅企业,将有90%的被淘汰出局,最终形成五六个多晶硅企业集团。
于是国家能源局、国家电网公司在2012年下半年以及2013年不断出台政策支持,公布18个分布式光伏示范区、光伏电价补贴、金融扶持光伏产业今年回暖势头明显。相较以往,准入条件全面提高。
按照公布的准入条件,光伏制造企业必须具有省级以上独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或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且每年用于研发及工艺改进的费用不低于总销售额的3%且不少于1000万元。一系列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给身处产能困境、出口渠道受挫的光伏行业带来久违的春意。9月17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以下简称《条件》)在结束意见征求之后正式对外发布。《条件》对不同产品类型的产量也设置了门槛。
对于体现产品技术含量的光电转换效率,《条件》要求新建和改扩建企业生产的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8%和20%,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6.5%和17.5%。工信部旗下研究机构赛迪智库最新发布报告指出,2014年,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增长,全年产量将由今年的40GW增加至43GW,中国光伏组件有望从今年的26GW增至28GW。
此外,还需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尽快达到本规范条件的要求昨日,工信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全国109家,江苏34家占比最高。
在一个月的公示期内,工信部到部分企业抽查,全国有25家、江苏有5家企业因相关问题未能通过最终审核,与首批合格证失之交臂。据介绍,企业通过规范条件审核将成为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政府出口退税等重要依据,一些无法达标的企业将享受不到政策支持,加上成本高企等因素,关停的可能性很大。